时间:2020-05-05 分类:工业设计
随着我国对优化水利工程建设风险模式的不断重视,注重生态功能的水利工程,如人工湿地(LawImpactDevelop-ment)已经成了目前的一种水利工程建设模式。水利工程建设模式的优化离不开对工程风险的防控,《水利工程风险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一书由胡德秀、杨杰、程琳、罗倩钰共同编著,作者在广泛深入的水利工程风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水利工程风险的相关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全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形成本书定稿。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利工程截流设计、水利建设风险管理、水利工程建设截流施工以及相关监测等。基于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探讨,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逻辑清晰、内容充实
全书依据“风险防控”的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防控理论,将更丰富、更翔实的逻辑思路运用到水利建设行业的学术体系中。《水利工程风险与管理》全书共有6个章节。其中第一章节探究了水利工程建设风险防控,着重阐述了风险防控机制与水利建设行业风险创新基础。第二至第三章节阐述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特色,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基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具备因地制宜优势的水利工程建设风险防范机制,提出了丰富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管理决策的新方式。第四至第六章是全书的精华部分,作者认为由于我国的水利建设环境与变幻莫测的气象环境与水文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险要的地理环境与复杂地质条件,都容易导致我国水利建设工程风险的发生。由于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二氧化碳浓度攀升,面对如此稀薄的臭氧层,人们对时常出现的极端天气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干旱或者缺水的地区环境气候难以平衡,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详细论述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所以全书的最后两个章节,具有升华与点睛的意义。
二、探讨技术、回顾传统
作者对水利系统的技术探究十分科学,对我国水利风险的防控机制不断优化的描述十分生动。作者在第三章列出了本书的背景知识,最近几年,许多学者都十分关注水利系统在中国的区域化运作历史。这提醒我们,在长期将灌溉功能看作传统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的中国,水资源的分配机制在前近代到近代中国基层权力的构建中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近几年来的水利建设工程的思维已经摆脱传统工作模式,向非工程导向模式转变,从供给导向(SupplyOriented)演变成需求导向(DemandOriented),因此,水利建设工程的风险与难点越来越多。为了将水利治理、水利改革历史和水利建设精神深度结合。作者在本书的第四章援引了国际上重要的水利建设案例。包括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一系列水利工程、苏联斯大林时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以及蕴含着社会发展理念的埃及阿斯旺大坝等。所有这些巨型工程的出现都对推动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依据科学、风险防控
作者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水利灌溉模式,完善了水利建设模式的理论体系。本书的贡献不仅在于将灌溉系统的社会角色从传统中国拉近到当代,还在于通过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拓宽了20世纪全球史以及极富戏剧性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视域。本书从细节上体现出水利建设风险管理对水利建设工程参与者的影响。同时,作者在全书中多次强调,水利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建设性的工程,同时还是一个教育性的工程。反观我国的水利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不仅仅体现了自然与社会交织的力量,也在不断推动我国完善水利建设模式,推动全世界的水利建设朝着安全防范、卫生保障与安全教育的方向去。所有这些水利建设风险防控模式都来自作者极为认真细致的研究。本书的资料来源有从各地方的水利工程局机关的档案、公开出版品以及一些对工程师、民工等人有趣的口述采访。在目前以谨慎和细致著称的共和国早期史研究中,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不仅由于这本书有关水利工程本身的原始档案材料很丰富,还由于它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的风险。通读全书,作者以“风险防控”的视角阐释了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从远及近、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的建设模式与建设理念。丰富了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经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理论研究著作。
作者:蒋泰稳 程令章 马文波 任寿所 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