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经验法:认识中国的社会学方法

时间:2020-04-15 分类:社会学

  驻村调查是社会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许多关 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研究都采用了这种研究方 法。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全国有 2 000 多个县和数 10 多万个村,任何个人和研究都不可能穷尽所有农村,驻村研究所获得认识 与中国社会的整体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 鸿 沟冶 。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过去 10 多年间,在 全国除边疆地区之外几乎所有省市开展过调研活 动,涉及 100 多个县市,近 1 000 个村庄。 我们广 泛开展驻村调研的目标是认识中国,虽然村庄调 研所获得的局部经验,相对于中国社会整体实践还十分片面。 但是,如何在微观的村庄调查中完 成对宏大理论命题的建构? 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 方法论问题。

饱和经验法:认识中国的社会学方法

  一、“饱和经验法冶

  村庄研究一般被归为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 法相区别。 一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学者要达到自 己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冶,十分在意对调查对象的选 择上。 在社会学研究中,费孝通先生曾经调研过的 “开弦弓村冶,应该是最具典型性的村庄个案。 实际上,开弦弓村作为一个普通的长三角地区 村庄,并不特殊。 “开弦弓村冶这样的村庄在当地很 多,今天再研究长三角地区农村状况,随机选择一个 村庄完全不成问题。 由于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建构, “开弦弓村冶变成了经典著作中的“江村冶,而且“江 村冶的理论意义来自于研究者的深刻阐述。 笔者认 为,这是研究者高超的理论想象力,而不是研究对象 自身决定某项研究的价值。 在量化研究追求样本“代表性冶 与质性研究者 重视个案“典型性冶之外,农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做 到“经验饱和冶。 社会科学的研究从接触现象材料 开始,定量研究者通常采用归纳认识方法,从离散、 随机、偶然中发现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而定性研究 者一般采用演绎的认识方法,常常是带着一些理论 命题来观察案例材料,通过个案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这些理论命题。 我们广泛开展农村调查,既不是采 用纯粹的归纳方法,也不是采用纯粹的演绎方法,而 是采用“饱和经验法冶[1] 。 村庄调研的直接好处是可以接触到十分丰富的 经验事实,但是仅获得这些经验事实的信息还不 够,还需要在这些材料中抽象出一般性认识。 “饱 和经验法冶是在厚重经验的基础上,获得超越材料 和现象的一般性认识的方法。 农村调研需要一定量 的积累,有了一定量的农村调查经历,会逐步形成对 村庄现象背后的偶然性与一般性的辨识能力,进而 形成对经验的质感。 因而,具备经验质感的人,一是 能够将理论与经验区别开;

  二是能够将个别现象放 到整体经验中分析和认识,避免认识上要么停留在 粗浅、虚假和表面层次而不能深入,要么是从现象一 下子上升到理论高度,变成理论与材料的“ 两张 皮冶。 同时,建立在经验质感基础上的“饱和经验 法冶,是要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农村调查的直接目的是认识中国农村状况、变 化和发展趋势等。 虽然中国数 10 多万个村庄千差 万别,但是这些村庄并非不存在一般性规律。例如,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大部分农村是同样传承相似的, “一亩三分地冶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农业也是相似的。

  另外,我国统一的国家政策、市场 经济力量和城镇化趋势等外部力量所推动的农村变 化趋势也是相似的。 驻村研究不是要穷尽农村社会 现象,而是通过具体的村庄调研形成经验质感,并基 于经验质感对农村事物进行科学分析,逐步积累形 成对中国农村的总体认识。 我们到某个村庄调查,会关注村庄里的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具体的现象之 间找到事物间的一般联系、机制和逻辑。 这些被调 研的具体村庄既是我们的调查对象,更是要增加对 农村的经验质感。 我们不仅调查一个村庄,而且会 调查很多村庄,要将一个地方的发现和思考,带到另 外一个地方去,并将不同地方的现象放在一起比较将不同地方获得的认识放在一起综合,进而使认识 更加普遍化。科学研究紧靠占有材料是不够的。研究某一农 村现象不需要穷尽所有村庄,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的主要方面。驻村研究能不能获得关于中国农村的 总体性认识,不在于量上能不能穷尽,而在于是否具 有经验质感,能否做到经验饱和。 定量研究追求研 究对象的“代表性冶;定性研究追求案例的“ 典型 性冶。两者都有可能将驻村研究变成材料占有行为。

  如果这样则偏离了研究的重心。在量的层面上研究者局部经验的的确不能代表整体经验,因为材料是不能穷尽,社会现象也不能被穷尽,而社会科学工作要做的是推动认识局部经验向整体飞跃。。 在 局部经验上,研究者也能建立起科学的认识。 笔者 认为,运用“饱和经验法冶的研究农村,具有四个显 著特点。 一是要求研究者“想事不想词冶。 “饱和经验 法冶是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将具体现象放在整体社 会结构中分析,把握事物性质和规律的一种认识方 法。 “饱和经验法冶在认识上融合且超越了归纳和 演绎两种方法,从而要求研究者着重观察和思考事 物本身,而不是放在事物之外的概念上。 概念是用 来表意的工具,研究者要警惕概念反而成了研究的 束缚。 “饱和经验法冶要求研究者丢弃思考的拐杖, 直接接触经验,在经验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化 等,等待有了新发现之后,再去寻找合适的概念表 达。 概念是研究的自然结果,而非思考的起点。

  二是调查不等于材料收集。 “饱和经验法冶 以 丰富的经验积累为基础,既注重收集材料,又不拘泥 于材料收集。 研究者注重材料的收集是指,社会科 学的研究要从具体现象开始,避免脱离经验的思考; 不注重材料收集是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需要研究 者主体性的参与,需要发挥研究者的“社会学想象 力冶,仅仅靠收集资料还不够。 由于任何研究方法 都做不到现象百分百把握,所以研究者在有限的条 件、时间和精力下,对相关材料的搜集要做到八九 分。 研究者有了对社会现象八九分的把握,就可以 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性东西,提出科学认 识;如果追求百分之百的“真相冶,反而会限制思考, 创新往往是模糊认识时的一闪念。 三是不同于理论化研究。 人类学也常常采用驻 村调研方法,“饱和经验法冶与人类学的研究不同。 人类学一般是持续跟踪一个调研点,有些人类学驻 村调查超过 1 年以上;而我们的驻村调查一般 15 天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