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01 分类:工商企管
安全生产与企业的节能减排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获得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提高煤矿安全基础的途径,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升煤矿的经济发展前景。
《企业观察家》(月刊)创刊于2011年,是由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主办的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高端财经杂志。杂志以“财富时代的人本解读”为切入视角,重点关注旗舰企业(如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和快速成长企业(如隐形冠军、创业板企业)等的价值理念、经营战略和商业伦理,力求构建中国企业智库和企业家精神家园,努力打造成中国企业家案头必备的财经读本。
一、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现状
我国是一个煤炭丰富的国家,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构成比例的7O%左右,而且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保证并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安全则是煤炭工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关系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的头等大事。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多,这使得我国煤矿安全投入本身比其他国家多。由于煤矿开采属地下作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受到瓦斯煤尘、水、火和冒顶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致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难解决。
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整顿和治理。2006年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对山西、辽宁、广东等地11起重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结果,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矿难问题。进入2007年,国家继续重拳出击煤矿安全生产问题,但是触目惊心的煤矿生产事故依然频繁发生。仅2007年3-5月,在山西、河南等地就发生数起煤矿重大伤亡事件。其中,2007年3月18日山西晋城市苗匠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被困井下21名矿工全部遇难;2007年3月28日山西临汾尧都区余家岭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6人死亡;2007年3月22日河南汝州商酒务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5人遇难;2007年4月16日河南宝丰王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33人死亡,六名矿主逃跑;2007年5月5日山西临汾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遇难28人。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煤矿安全生产还是令人堪忧。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百万吨死亡率却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虽然经过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偏大,很多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二、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加快转变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从我国能源储备来看,节能减排是企业长久安全生产与发展的大计。我国煤炭总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l1.6%左右,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但由于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地温、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严重,开采条件差,勘探精度低,现已探明的可采剩余储量约为2000亿吨左右,仅够80年的开采。在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下,如果不珍惜这些有限的资源.过度强力开发、无序开采,将会使我们的子孙无法生存,民族复兴失去可靠的物质保证。
从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来看。节能减排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资源消耗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但就目前煤炭利用率来看,比发达国家低lO个百分点.比全国能源利用率低4个百分点,仅为28%。这充分说明,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要以节能减排为突#p#副标题#e#破口,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生产发展。
三、煤矿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对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障,我们的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效益才能有保证。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就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国煤矿企业,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的效益,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效益而努力,企业节能减排了,相应的效益也有了。实践中,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节能,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生产有了保障,企业的节能减排成效也会随着提高。所以,安全与生产、节能、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搞好了才能保证更好地生产,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效益的保障,节能又是实现效益的手段。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四、以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技术与管理
1、优化技术支撑,合理布局生产。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从优化设计入手。调整生产布局按照“采掘并举.掘进先行”原则,实施开采水平调整,使分散开采逐步走向同一水平的集约开采,缩短运输及搬家距离,提高工效。针对过去煤炭生产采区分散、作业地点多等状况,对煤炭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调整,设计大采区、大走向、大采长、大采高、大储量的工作面,以提高采面服务期,节约通风、运输、供电、巷道掘进量.减少材料投入。此外,采区与巷道集中布置。优化生产系统,保证生产安全,合理集中生产的同时,减少大量的煤柱损失,提高资源回收率。
2、用新技术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煤矿安全生产不仅是煤矿企业自身的事情,煤矿安全生产需要科技做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安全状况。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是实现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段。相对于过去房柱式开采机械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等缺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后的矿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资源回采率大幅提高;二是支护方式的改变,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护,使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随着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高,企业工效相应提高;四是储煤方式由过去开采后就地露天堆放变为筒仓封闭储煤。井下排水经地面沉淀处理后再下井利用地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染。总之技改后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资源回收率、环保程度都大幅提高,劳动强度低,生产率提高。
3、优化设备选型,靠设备保证节能减排和安全
煤矿生产是高危行业,井下工作人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危险源,应最大可能实现机械化,尽量减少人员。机器设备具有高的可靠性,良好的安全特性,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即可提高工作效益,也可保证生产安全。在原煤开采条件好的采煤工作面,要针对原有采煤设备与采面高度不相匹配,顶板控制难等丢煤#p#副标题#e#状况,按照大采区、大采面对机械设备的基本要求,对采煤设备进行科学选型,可使用大截深、大采高、大功率电牵引割煤机、大运量刮板运输机、大功率转载机、大初撑力、大支撑高度支架.增加采高,减少丢煤。保证采面安全,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的和谐运行,并尽可能采取一次采全高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同时,挖掘设备潜力,对老旧杂、超期服役的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克服效率低、故障率高、安全隐患多、营造更大的节能空间规范能耗标准,强制淘汰那些高耗低效的产品,以高效节能产品系统更新落后的高耗能装备,用高精电子控制技术替代粗陋笨重的控制系统,无异于在节电、节材、节约人力与提高安全系数上有着较高的优势同时对废旧机电设备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既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占用.又形成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对再生利用而言.又具有显著的工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优化瓦斯治理技术,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地质构造越来越复杂,瓦斯含量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威胁增强,开采条件恶化,瓦斯治理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对煤层赋存、瓦斯分布、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预测分析。且根据采面机械化程度、开采强度、生产过程中相对瓦斯涌出量等特点,掌握煤矿工作面瓦斯赋存与涌出的基本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瓦斯治理和利用技术如变瓦斯抽放为瓦斯抽采.在采煤工作面实施浅孔瓦斯抽采,在采煤机、风巷实施本煤层瓦斯抽采,各采区建设瓦斯抽采站,地面建设瓦斯抽采总站,将瓦斯抽出地面,进
行净化和分离处理,然后输送到矿区食堂和家属区,用于职工生活.或建设瓦斯发电厂,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扼止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威胁.又为矿区生产、生活提供洁净能源。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生产成本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2]何学秋,安全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永庆,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探析田[J].山西科技,2008(3)
[4]于忠,煤矿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8(2).
[5]庄美龙.浅析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J].安全与健康,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