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2 分类:高等教育
这篇教学论文发表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国家正在努力发展本科层次教育,高等教育在慢慢转化为大众化的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呢?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做好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教学论文发表,本科教育论文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家提出的和学术界广泛讨论研究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把它定位于处在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的一类院校,这说明了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育部高教司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并在“十一五”再次开展了“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研究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概括起来就是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两个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与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
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其核心是推行模块化教学。本文是在构建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提出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 现状及问题
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课程体系显然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需要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与之配套。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在增加应用型课程的同时必然要减少基础性的课程。每一门基础课程都代表着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把该学科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掌握如此系统的基础知识,这就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取舍问题。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物理,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又较弱,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做出怎样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物理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同时要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物理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问题,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需求,具体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从而才能有助于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分类调整
虽然大学物理是整个理工科的公共基础课,但不同的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学物理教学要与专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可以做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选题,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和学生可能就业方向对物理知识的需求。以我校为例,我校所设专业以工科为主,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生物、化工类,侧重热学、近代物理等内容;(2)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侧重于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3)建筑、机械工程类,侧重于力学、热学、电磁学等;(4)信息计算类,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5)飞行技术类,侧重基本的物理原理应用,少学时的教学要求。通过授课内容的重新调整,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这样做既有针对性地简化了教学内容,又节省了教学学时。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具体的大类下不同的专业方向还需要进一步地调整,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实例。
在授课内容方面,许多学校包括我们学校在内也是因为学时紧张,都把近代物理部分的内容省略不讲或略微做个简介,这样做的效果反而不好。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多增加些生活中用到物理知识特别是近代物理知识的例子,介绍些和近代物理学相关的前沿动态,比如像化学、生物、材料等自然学科中的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补充对学生应用型、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2.2 强化实验教学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当中,更要加强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掌握系统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中还要调整一些实验内容,比如增加实验种类,分别通过演示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虚拟实验到达应用型教学的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演示具体的物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与视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演示实验的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学校建有一个140平方米的演示实验室,开设有40多种演示实验项目,有效地利用这个演示实验室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开放。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课程的这1年时间里,必须到实验室参观学习。除了上课的学生参观以外,新生一入学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预约到演示实验室参观学习。利用直观而有趣的物理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物理学规律和现象的探索兴趣,为以后更好地学习物理课程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2)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期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要注意实验题目的难度要适当,不仅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方面的基本能力,实验原理涉及到的理论部分学生应有所了解,并根据查找的资料能总结出实验原理;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和实验教师的研究方向。学生也可自带实验题目,以学生为主,教师仅起指导辅助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能充分进行探索的空间。
(3)通过虚拟实验,与传统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建仿真实验平台,从而缓解实验教学的压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大学物理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通过对实验环境的模拟,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及原理的理解,并加强对仪器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设计思考能力和比较判断能力,可以达到实际实验难以实现的效果。
2.3 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
对非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常常因为大学物理不是专业课程,而引不起重视,以至于不少学生不愿主动学习这门课程,即使坚持学下来,也难以深刻理解。如把物理理论与物理学史结合,将物理学史渗透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较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学科体系、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把理论与物理学史结合,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物理学史及理论水平,不断地去尝试总结。
2.4 考核方式
以往大学物理的考核一直以期末的闭卷考试为主,一张试卷定分数,学生考试时的压力很大,这样往往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平时的学习和提高,这种形式很不利于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大学物理教学的要求,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我们制订了以考核应用能力为原则的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过程化。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测试、小论文撰写、卷面考试等各个环节,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考核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考评,把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提高到70%。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的分类调整、强化实验教学、渗透物理学史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既达到在最少课时下保障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效果,又能达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案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而改变,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不能变,都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去实施。
推荐期刊:《教师博览》(月刊)创刊于,是由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全国惟一一份面向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文摘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