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项目管理
摘 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是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快速、优质、低耗地建成工程项目的重要保证,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好坏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效益,本文提出了建筑工施工中技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且论述了解决措施,可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 质量 准备工作
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运用管理的职能,促进工程技术工作的开展,以保证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达到统一。就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1 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分析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 2) 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 3) 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2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必要途径
2. 1 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 1) 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 学习先进的管% 考/试大% 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 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 TQC 活动,通过 PDCA 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 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 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 1) 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 ( 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 ( 3)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 ( 4) 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 ( 5)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 6) 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 ( 7) 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 ( 8)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 ( 9) 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 10) 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2. 3 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
( 1) 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2) 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 3) 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 4) 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3 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 1) 队级建制的取消,使原有的施工作业层逐步瓦解,需要重新组织和配置新的施工作业层。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大的集团公司实行由集团公司统领,担负施工的子公司各管一段,从而形成集团、子公司和施工队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人员冗杂,机械设备等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的缺陷,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施工企业原有的队级建制即施工作业层逐步被取消,而如何重新组织施工作业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2) 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现有的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随着我国在交通、能源及城市建设领域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开工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国有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 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机构设置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自身人力及资源配置的发展速度较慢等,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市场份额逐步加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矛盾。#p#分页标题#e#
( 3) 一些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亟待自我发展和完善。由于建筑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热潮的兴起,在促进国有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大批小型建筑企业、私人建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和私人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如资质等级较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 双赢的管理模式的优势
在技术管理型模式中,国有建筑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分包单位拥有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只有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益。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必须树立互利共赢的观念,\"双赢\"才是真正的赢,只有让分包队伍有钱赚,他们才有进行管理的动力,才能与我们进行长期合作,实现工程项目的各项目标。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法制经济,或者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技术管理型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合作模式,项目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合同的约束。在技术管理型模式中,分包合同是项目合同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所谓全过程是指从合同的洽谈、草拟、签定、生效开始,至合同失效为止的全过程,这里不仅要重视合同签定前的管理,更要重视合同签定后的管理; 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参加管理;
5 技术管理中的优势互补
5. 1 可以有效地减少投入
工程项目开工后,如果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设备和检测仪器等,但如果采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可以将社会的闲置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减少工程项目的直接投入,降低工程成本。
5. 2 可以利用分包队伍的施工经验来弥补不足
对于我们没有施工过的项目,由于没有施工和管理经验,缺乏技术组织能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何处人手、如何组织施工对我们来讲都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正规的、有经验的分包队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施工技术策划、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与分包方的合作中,经过总结和升华,这些经验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弥补了
我们在某些项目上施工经验的不足。
5. 3 有利于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进度
对一些点多、面广、线长、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大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管理型模式多开工作面,多增加分包队伍,这样可以做到\"遍地开花\",有效地加快工程进度。
5. 4 可实现部分风险的转移
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工程项目,通过选择有资质、有能力的分包队伍,他们有承担资金、质量、工期等风险的能力,在业主无预付款或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能克服困难甚至主动垫资生产,可以替我们承担一部分风险。
6 技术管理难点
( 1) 分包单位的加入,增加了我们在业主、监理及分包队伍之间协调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
( 2) 分包队伍的选择成为关键,例如对未接触过的工程,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上主要依靠分包队伍,因而选择分包队伍至关重要。
( 3) 增加了工期、质量和安全的控制风险。工程一旦分包,分包队伍的施工组织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工期能否实现,其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质量目标能否实现,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安全控制指标的实现。因此,技术管理模式在转移部分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质量和安全管理,其风险尤为突出。
7 结束语
工程技术管理可以说是一门科学,也是施工中各项管理的龙头,所有要建立一套可靠的、可重复使用的管理系统,按照优先管理方式,有效地协调分配现有的资源,使项目同步平稳运行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工程建设管理者应不断积累经验,学习高效的技术管理技能,努力实现建筑技术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宋继红,董拥军.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J].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2010,7(1).
[2] 温东飒,倪杰.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15).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