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项目管理
摘要: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主要针对如何做好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师职称范文,工程质量,问题,措施
一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
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各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本地区及企业自身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施工合同中规定采用的有关技术标准等。管理标准有: GB/T 19000-ISO 9000 系列标准, 企业主管部门有关质量工作的规定, 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及有关质量工作的规定。另外, 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签订的质量责任状, 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图纸及说明书等,也是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
二、影响施工项目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 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 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1) 人的控制: 人, 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 作为控制的对象, 是要避免产生失误,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2) 材料的控制: 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 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 正确合理地使用, 建立管理台账, 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 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 机械的控制: 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 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 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
4)方法的控制: 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 主要应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 环境的控制: 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 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 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 道路畅通, 施工程序井井有条, 为确保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施工项目出现的质量问题多种多样,例如,打桩时断桩;建筑物倾斜、倒塌;房屋地板开裂、渗水;建筑结构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举不胜举,但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如下:
1.不按照建设程序进行施工
施工项目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并且不深入调查分析就作决定;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不了解就仓促开工;无图施工,随意修改设计方案,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合格或者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甚至会导致房屋建筑的倒塌事故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施工项目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地质勘察,或者由于技术原因造成勘察结果显示的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如物探方法不合理,化探方法不正确,样品采集分析不符合规范要求;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将会导致采用错误的施工方案,结果造成地基失稳、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等质量问题的产生。
3.地基未加固或加固处理方法选用不当
施工项目在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施工措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准确的地基加固方法。例如:当建筑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底面积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当基础受到不均匀沉降、冻胀造成基础开裂、破损时,应采用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等等。
4.设计的原因
设计单位违反有关规定,在设计中采用列入禁止目录的施工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在设计图纸时未考虑周全,建筑结构构造不合理,荷载计算取值过小,受力分析错误,后浇带及伸缩缝设置不当等都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产生。
5.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用于建筑工程的钢筋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不达标,水泥的过期、受潮,砂石的级配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容易造成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混凝土构件开裂、建筑物渗水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等也会引起质量事故的产生。
6.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管理的不完善往往会产生许多的质量问题。例如:
(1)对施工图纸不熟悉。图纸未经会审,施工方就盲目施工,仓促施工;未经过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修改设计,随意进行施工。
(2)不按照图施工。把图纸中要求的高等级钢筋用低等级钢筋代替,未经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批准擅自将混凝土等级降低,导致混凝土构件承载力下降,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未按图纸要求的工艺和材料做防水,导致建筑物出现漏水、渗水现象。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预留洞封堵,不按相关施工规范施工,用干砖堆砌,存在重大隐患。
四、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工作的措施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从根本上做好施工质量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p#分页标题#e#
1.培养管理、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
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的培养。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人是第一要素。企业应根据不同层次施工人员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四方面确保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意识。想要有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质量意识上去了,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2. 建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建设单位、监理公司的现场监管、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监站)的宏观管理、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等。但是,施工企业自身的监管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公司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验收。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管机制,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3.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
质量目标一是要满足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二是要满足公司质量计划的要求。首先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事先对人员进行培训。
4. 定期抽查,重在预防。
施工管理者要定期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在定期召开的质量管理会议上,对所查出的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从而在施工过程中有效预防质量隐患和问题。
5.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好供货厂家,就可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这是企业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2)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是提高供应效益,确保正常施工的关键环节。(3)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规范材料限额仓储管理和发放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是确保材料质量、节约材料的重要措施。
总之,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熹. 浅谈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福建建设科技. 2006(04)
[2] 梁伟民. 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广东科技. 2007(11)
[3] 曾广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 科学之友. 2010(12)
[4] 杨瑞林. 浅谈建设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建筑. 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