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03 分类:历史
历史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每一个历史阶段或者是每一个朝代都值得我们去深深研究。只有研究了,我们才能彻底地了解中国,并能从中吸取教训。
摘 要 每个朝代的状元中都不乏杰出人物。五代历史短暂、战乱频仍,此期状元大多不得伸展其志,且相关资料散佚殆尽,然细读仅存的少数状元传记,其中仍不乏佼佼者,后汉状元王溥、王朴,南唐状元乐史,其立身行事便多有值得称道,乃至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堪称“五代三大状元”。
关键词 五代 三大状元 王溥 王朴 乐史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至清实行了1300年,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曾经有个时期,鉴于清末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国内有些学者、名人完全否定古代的科举考试,说科举考试不出人才,甚至毁灭人才。这种认识至少是偏颇的。笔者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及其所产生的状元已十有余年,发现每个朝代光是状元中就有不少人才,有的甚至是杰出人才。即令是为时甚短的五代亦不例外。尽管那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千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并未能掩盖其时状元中真正有作为者的光辉。
据《文献通考·选举考》、《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十国春秋》、《江南余载》诸书的记载及笔者的推估,五代时期,约共出状元121人①,由于此期历史短暂,战乱频仍,这些状元大多无法施展其才智而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湮没,《登科记考》所考证出的中原5朝状元不过十来人,《十国春秋》所载周边各国状元更是仅存孑遗。参之以它书,反复搜求,能找到姓名的只有32人,其中除了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而外,还能多少找到一些生平资料的又只占一半。尽管如此,认真研读这为数甚少的五代状元资料,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杰出人物 。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挑选出“五代三大状元”,这3人应是:后汉乾祐元年(948年)状元王溥、乾祐三年(950年)夺魁的王朴,宋建隆三年(962年)②南唐状元乐史。他们的业绩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流传下来,不仅值得称道,而且颇有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
一、政事、文章皆卓有成就的王溥
《宋史》卷二四九有《王溥传》,参之以新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及《四库全书》本《山西通志》等书的相关记载,可得其生平事迹如下。
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王祚,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4朝,晚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溥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乾祐元年(948年)户部侍郎王仁裕知贡举,取进士23人,以王溥为榜首。
王溥及第后即颇受重用,超授秘书郎。后被天雄军节度使、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辟为从事,每为郭威出谋划策,甚被信任。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灭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授王溥为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次年三月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临终前大赦天下、大封群臣,特拜王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麻之后,长吁一口气,对群臣说:“吾无忧矣!”此时王溥及第尚不足6年。
至世宗柴荣朝,屡出良策,亦倍受宠眷。
入宋之初,仍为宰辅,且自右仆射、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加司空。乾德二年(964年)再三求退,罢相,加太子太保。五年(967年)晋太子太傅,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谢恩时,太祖对群臣说:“王溥十年为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
太宗即位,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卒,享年61岁。辍朝2日,赠侍中、諡文献。
王溥生性宽厚,事父至孝,身为宰相,家居时每当宾客趋侍于父亲左右。为人儒雅,好接引后进,所荐之人每至高位。颇善于理财,所至皆有田宅,家累万金。
甚为难得的是,他既能在帮郭威夺取并巩固政权、辅佐柴荣成就帝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官至宰相,完全可算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又能始终好学不倦,且著述甚丰,是甚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与文学家。曾集唐人苏冕所撰《会要》及杨绍复所撰《续会要》,补其缺漏,撰成《唐会要》100卷;又采集后梁至后周史料,编成《五代会要》30卷,为史书断代而为“会要”之体开了先河。而且这两部《会要》史料丰赡,成了后世治史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第五章第四节称:“会要中以《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宋会要辑稿》史料价值最高,这些书出正史之前,有正史所未载之史实。可与正史参照使用,可视为第一手史料。”而宋以后编会要都是“由于王溥编撰两会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其姓名及两部《会要》均被《辞源》等工具书收为词条。另有《周世宗实录》40卷、《文集》20卷。因此,名载《中国文学家大辞典》。#p#分页标题#e#
可以说,这位状元较充分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堪称乱世中的英豪。
二、博学多才、业绩甚丰的王朴
综合新、旧《五代史》《王朴传》及《周书·世宗纪》及当今一些工具书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了解王朴其人。
王朴(905——959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其父王序,在王朴显贵后赠右谏议大夫。王朴自幼警敏好学,长于文,乾祐三年(950年),礼部侍郎司徒诩知贡举,取进士17人,以王朴居首。
王朴及第后,初授校书郎。曾依附枢密使杨邠,寓居其邸。不久,见大臣之间关系紧张,估计会生祸乱,杨邠也不是可以长久依靠的人,遂坚请东归故里。后杨邠果然被杀,门下士多受累被害,独王朴安然家居。
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王朴被澶州节度使柴荣辟为记室。柴荣调任开封尹,王朴拜右拾遗,充开封府判官。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柴荣继位,授比部郎中,赐紫。次年夏,世宗柴荣命朝中文士20余人各撰策论1篇,王朴献《平边策》,主张在改善内政的前提下,再先取南唐、岭南、巴蜀,然后它图。世宗甚为欣赏,迁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十二月,拜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仍权知开封府。
三年(956年),世宗下诏亲征淮南,以王朴为东京副留守。九月,世宗还京,改户部侍郎兼枢密副使。未几,迁枢密使、检校太保。
次年冬,世宗再次亲征淮南,以王朴为东京留守,“总庶务,悉以便宜制之”。在他的管理下,京师秩序井然,而且街道也得以开拓改造,面目一新。
六年(959年)三月,奉命巡视汴口,兼建造斗门(堤堰上所设渲泄暴涨洪水的闸门),他不超过1个时辰便完成任务返回朝廷。当日,路过前司空李谷府第,正交谈之间,突然发病歪倒于座,被抬回家,次日即卒,享年55岁③。世宗得知,甚为惊愕,立即赶往其家吊唁,在灵前以玉钺卓地,再三恸哭,并下令赙礼尽量从优,赠侍中。
王朴生性敏锐,且为人刚直,每于稠人广座中正色高谈,无人敢触其锋。因此,朝臣皆服其机敏善辩,心存敬畏,不敢亲近。世宗则始终十分信任他。
其明敏多智,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他当官之后,不仅处理有关政务举重若轻,经常献些可行之策,而且对于阴阳、历法,乃至乐律也都十分精通。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他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奉命校定国家历法。他削去近世笼罩于天命观之下的流俗不经之学,总结历代的历法研究成果,制成了一部《大周钦天历》。
六年(959年),又以枢密使、检校太保的身份奉命考订乐律,他认为以十二律吕(古代音律有阳律、阴律各六,合为十二律)互相证音难得其真,就采用汉代京房的“率准”,用13根9尺长的弦,依率管的长短设柱,以七声为均,终于将乐律改造得十分和谐、优美。
他还主持过仪礼的制定与刑律的修改。史称,在他的努力下,“百废俱兴”。
由于他生性果敢刚直而博洽多闻,又颇被世宗信任,因此他所作的这些事当时没有人敢提出诘难;事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再有能力在他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修改。
世宗征伐南唐,王朴留守京师。他主持拓宽京城的街道,使之宏伟壮阔,北宋建立之后的许多年,汴京的规模依然是他经划的样子。这说明他对建筑、城市规划的研究亦有独到之处。他所改定的历法、乐律至北宋初亦皆沿用未变。
他也懂军事,其用兵的谋略,不光是针对一时,甚至连当时各个割据政权的兴灭次第都作了相当精确的预测。他说南唐可先取,而北汉当最后灭亡。其预测,后周世宗用兵的结果印证了一部分,而北宋时平定四方,则几乎全部验证了。这使人们不得不佩服。
总之,王朴不仅在政事上辅佐世宗甚为得力,庶务之外,取三关、下淮南皆所谋划,而且还制礼作乐、考订声律、校正历法、修订刑律,确实可谓百废俱起。所撰有《大周钦天历》、《律准》等,并行于世,所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称他为天文学家。
正因为如此,才使宋太祖在当了皇帝之后仍然对他的遗像下拜,宋太宗每对臣下称道王朴有“上辅之器”,欧阳修也对他多所赞许。
这位状元享年不永,而人生价值甚高。
三、著作等身的乐史
《宋史》有《乐史传》,《十国春秋》、《陆氏南唐书》、 《马氏南唐书》、《续资治通鉴》及现在的许多人物辞典上均有相关记载。稍加综合便可弄清其立身行事。
乐史(930——1007年),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然应进士试屡举不第。宋建隆三年(962年),后主嗣位后的首次考试④,以乔匡舜为知贡举,乐史再次参加角逐。该科共取进士5名,乐史终于被取,且列名榜首⑤。此榜所取皆久滞名场者,时称得人,而少年轻薄子则嘲之为陈橘皮榜(意即年久者为上)。
乐史及第后,镇守临川的齐王景达奏授秘书郎。南唐亡国后入宋,任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闰三月,与颜明远、刘昌言、张观等以现任官参加进士试中的锁厅试,文、赋均已合格,太宗为控制科第名额而未放及第,特授近郡掌书记。乐史得佐武成军,随即仍放及第。稍后,因上书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治今四川仁寿县)。#p#分页标题#e#
他勤于著述,在南唐时即有《江南登科记》、《唐孝弟录》15卷、《孝弟录》20卷。
在知陵州任上,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史馆、怡文馆、集贤院)编修。雍熙三年(986年)又献所著《贡举事》30卷、《登科记》30卷、《题解》20卷、《唐登科文选》50卷、《孝弟录》20卷、《续卓异记》3卷,太宗颇嘉赏他这种勤奋精神,迁著作郎、直史馆。继转太常博士,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县),迁水部员外郎。淳化四年(993年),知黄州(治今湖北黄州市),又献《广孝传》50卷、《总仙记》141卷,太宗诏密阁誊写进呈。
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迁职方员外郎。再献《广孝新书》50卷、《上清文苑》40卷。人讥其好著述,博而寡要。出知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以年老多病,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市)。旋即,仍复旧职, 出掌西京磨勘司,赐金紫。他在西京一呆多年,颇欣赏其山水之胜,遂定居于彼,倘佯于亭榭竹树间,甚感优游自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享年78岁。
乐史夺魁时33岁。虽然一辈子没有做过像样的官,但他在那个动荡不安年代,能潜心著述,留下了等身的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财富,其执着精神是极为可嘉的。
其200卷的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为著名的地理总志,历述北宋初期各州、军的地理沿革及户口、人物、土产、风俗、古迹等,对宋以前周边各少数民族及与中国有往来的海外诸国亦多所记叙,资料翔实、考证精核,为后世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受到重视。《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著为“著名的地理总志。新增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项,其体例为后来方志所沿用。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史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书而大变”,对后世方志著述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它被《辞源》列为词条。《中国地方志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都视之为杰出的方志学家。
他还是宋代传奇的代表作家。所著有《杨太真外传》2卷、《绿珠传》1卷,为日渐衰落的宋代传奇增添了亮色。
掌故类的《广卓异记》20卷,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小说家类》,纪昀《提要》虽批评它“博而寡要”,却也肯定它“其用力不可谓不勤”。
《中国丛书综录》载有所著《柘枝谱》1卷,属《艺术类·舞门》。
其它见于载籍的还有:《宋齐丘文传》13卷、《李白别集》10卷、《颜商实录》20卷、《坐知天下记》40卷、《总记传》130卷、《诸仙传》25卷、《神仙宫殿窟宅记》10卷、《杏园集》10卷、《掌上华夷园》1卷。
另有传记小说《许迈传》、《滕王外传》各1卷,今已不传。
以上所列共27种,948卷。自夺魁到78岁去世,45年间,平均每年写书21.07卷!这是需要毅力的,因此,其名被列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中。
而且,从书名来看,其涉及面颇广,计有:地理、历史、人物、小说、散文、戏剧、舞蹈、伦理、建筑、神话传说等10大类。尽管不是所有的书都有价值,但他这种勤奋精神令人不得不佩服。
也许,作为学者型、作家型状元,丰硕的著述与亨通的官运不可兼得。乐史选择了前者,应该说,从人生的价值着眼,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他没有追求世俗的荣华,而追求的是著书立说,为大千世界留下一笔精神遗产。正因为这种选择的明智,才使他垂名后世、死而不朽。也正因为他著作等身,不少典籍载有这样一种传说:他母亲生下他之前,曾梦见一个异人送她一颗五色珠。古人以五色珠代表文采,所以乐史长大之后便勤奋好学且文才出众。
这3位状元不仅是五代状元中的佼佼者,就是跟其它各个朝代的名状元相比亦毫不逊色。
注释
①其中,中原5朝47人;南唐19人;吴约15人、前蜀约10人、 后蜀约10人、南汉约20人,笔者将另文公布相关考证。
②此时南唐奉宋正朔,但依然独立举行科举考试。
③《新五代史》卷三一《王朴传》谓王朴卒年54岁,《旧五代史·王朴传》说是45岁,此从《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④⑤:详细考证见拙文《南唐贡举考略》,载《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
参考书目
元·马端临撰 《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明·徐应秋撰 《玉芝堂谈荟》,《笔记小说大观》本,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清·徐松撰 《登科记考》 ,中华书局,1984。
宋·薛居正等撰 《旧五代史》,《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1994年第10次印刷(下同)。
宋·欧阳修等撰 《新五代史》,《二十五史》本。
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据文渊阁本影印。
元·脱脱等撰 《宋史》,中华书局,1977。#p#分页标题#e#
清·吴任臣撰 《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
宋·陆游撰 《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重印(下同)。
宋·马令撰 《南唐书》,《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李焘撰 清·黄以周等辑补 《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毕沅撰 《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2。
朱玉龙编著 《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
傅璇琮 张忱石 许逸民编撰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第1版,1980.3,2次印刷。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委会编 《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黄苇主编 《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
宋·郑文宝撰 《江南余载》,《说库》(王文濡辑)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文明书局石印本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