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07 分类:预防医学
【摘要】目的 调查本院消毒灭菌效果,探讨基层医院如何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方法 对本院近年消毒灭菌效果及微生物监测结果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重点部门空气和消毒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合格率低;医务人员手菌落超标;灭菌物品合格率不达标。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分析和整改,各项指标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应高度重视基层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不断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真正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落实,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关键词】医学论文写作,基层,消毒灭菌,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免疫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医院感染控制(以下简称“感控”)工作是衡量医院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重视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医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主要措施之一。我院自2007年成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有专职的质控护士,每月对治疗室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灭菌器械、消毒物品等进行微生物监测。医学现将本院2007年至2010年重点区域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统计如下:
1监测资料
详见表1表2
表1 重点区域空气合格率及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达标率(单位:%)
表2 微生物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合格率(单位:%)
2分析讨论
2.1 重点区域空气、紫外线灯管强度达标率低
2.1.1 空气消毒方法滞后:本院地属亚热带地区,加之医院建筑不断改建施工,医疗垃圾还在院内进行自行焚烧,院内环境空气污染严重。2008年以前都未实现空气的动态消毒,使用紫外线灯管消毒常受人员及区域限制,有效的空气消毒十分困难。
2.1.2 监测手段不完善: 2009年以前未开展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科室仅记录紫外线灯管累计使用时间。调查结果发现科室紫外线灯管使用率大于记录的累计数,这使紫外线灯管超过了1000小时的寿命,形成紫外线照射强度不达标的灯管仍使用于各区域的空气消毒现象。
2.1.3 医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科室在进行空气消毒或采样时,有人员进出、开窗、采样区域不清洁、污染琼脂平皿、长时间暴露平皿等不规范操作情况的存在。
2.2 消毒灭菌物品二次污染率高
2.2.1 基层医院因经济条件限制,无专业的清洗消毒设备,未做到供应室的集中供应。可复用的医疗器械采取人工清洗,自然风干。众所周知,好的清洗质量是消毒的前提保证,清洗不彻底,消毒效果必然受影响。
2.2.2 感控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消毒诊疗用品时,未按要求配制消毒剂或消毒后放置不当均可造成污染。如:超声雾化吸入装置、氧气湿化装置、体温计、喉镜等低度或中度危险品都是通过消毒液浸泡消毒。医生在使用无菌物品,如不书写启用时间,造成未使用完的消毒纱布、棉花过期仍在使用;医生使用浸泡消毒的无菌持物钳—止血钳进行外伤清创操作,污染后未及时清洁即放入消毒剂中消毒;喉镜使用后随意采用中效消毒剂擦拭消毒即放置备用;不能进行高温灭菌的精密器械,科室选择自行清洗器械后使用2%戊二醛浸泡法,在这一过程中,医务人员存在器械清洗不净,也未能严格遵守灭菌所需的10小时浸泡时间即使用。消毒后的物品随意放置,无任何消毒标识等各方面均可导致消毒灭菌器械监测不合格。
2.2.3 消毒剂染菌率高 :医务人员对一般物品轻消毒、轻监测。存在未按要求配制消毒剂;消毒物品未干燥即进行消毒;严重污染器械或物品未先进行清洁即放入消毒剂消毒等违规操作匀要导致消毒剂的染菌率超标。浓度不达标的消毒剂是不可能让器械消毒率达标的。如本院胃镜室,由于胃镜仅有1条,为满足病人需求,清洗后的胃镜均带水即进行浸泡消毒。科室又不能按要求每天进行2%戊二醛的浓度监测,这将不能及时发现和更换浓度不达标的消毒剂,导致消毒剂染菌率超标。皮肤消毒剂及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剂含氯剂也因反复不规范使用,不书写启用时间,配制时间等因素导致浓度不达标,染菌率超标。
2.3 物体表面清洁度低
2.3.1 空气中的悬浮微粒,通过人的活动、走动、清扫、操作等扬起并落到治疗台上,而操作前后医务人员未按要求擦拭。
2.3.2 药品包装带入,如药品的纸盒、盐水瓶上的灰尘。
2.3.3 治疗后的用物未经处置带入治疗室,治疗室内医疗垃圾得不到及时正确处理,如使用后的胃管、尿管、引流管等污染物医务人员未采取封闭收集形式。基层医院无医疗垃圾处理厂,医用垃圾达不到无害化处理,在科室分类后还要求浸泡消毒,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2.3.4 卫生洁具混用,清洁人员文化水平低,卫生洁具未能做到严格的分区使用。另一原因基层医院服务对象多为老百姓,造成护理管理的困难。
2.3.5 医务人员慎独意识有待加强 ,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入治疗室、换药室、产房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未严格要求自己戴全帽、戴口罩。无菌操作时经常使用无菌持物钳为病人进行清创、缝合、换药等操作。#p#分页标题#e#
2.4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丛性低
2.4.1手卫生意识淡薄:多数医务人员能认识洗手的原则,但能始终坚持规范、正确洗手较少,更有的操作前后不洗手,有的尽管洗手也只是形式上用自来水简单冲洗一下。医务人员对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手就是清洁的,更有甚者对手卫生的认识存在误区,采用戴手套避免来手污染,却不能做到一人一手套,甚有戴一双手套即进行各类操作的医务人员。
2.4.2 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完善、洗手槽少、洗手池离病房距离太远费时费事、医务人员缺编、缺少合格的干手设施、每次操作前都洗手,在实际工作中难度较大等。
3 对策与建议
3.1提高认识
3.1.1 及时反馈,争取支持,加大投入。不断向院领导汇报督查问题,用数据说话,引起领导重视,购进清洗、消毒灭菌设备,改进人工清洗和不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现状。
3.1.2 管理部门不断参加各类控感知识培训,掌握新知识,新理论,积极开展各项监测工作,完善监测手段。
3.1.3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医院控制院内感染涉及每个部门,各科室管理者及全体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感控工作。明确各部门和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提高自觉性,加强工作责任心,培养“慎独”精神,使控制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真正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的行为。
3.2知识培训
让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知识成为所有在岗、新任、进修、实习医务人员、保洁人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医院感染管理科把它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之一,定期将新知识,新业务,新动向以培训或简讯形式向全院通报。
3.3加强重点部门管理
在充分发挥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同时,管理部门应注重与重点部门负责人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发现不足,及时组织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监督落实措施,及时完善。让控感组织的三级网络组织充分发挥力量。
3.4 落实手卫生
3.4.1 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全员培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科室安装擦手纸巾盒,在洗手处墙上贴卫生部六步洗手法示意图,治疗车上备快速手消毒剂,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消毒的依从性,感染管理科将洗手考核纳入查房的重要内容。
3.4.2 加强医院领导对手卫生的重视、改善洗手设施。尽可能提供便利的洗手设施和条件,安装足够的洗手池和免接触式水龙头,提供一次性纸巾干手设施,避免重复使用毛巾造成二次污染。
3.5 强薄弱环节管理
3.5 .1 规范病区重点区域的布局。使用产生臭氧浓度达到对人体无害的空气消毒机每日定时自动消毒,有效落实终末消毒。
3.5 .2 改进无菌操作各项流程。如取消贮槽消毒无菌敷料,购进已消毒的小包装无菌纱布、棉花等无菌物品;取消无菌持物钳的化学消毒方法,使用干式保存等各项措施,确保无菌物品灭菌质量。
3.5 .3 加强物品管理。要求各科室药品先擦去外包装灰尘在进治疗室进行摆放。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对呼吸道治疗用物如雾化罐、雾化管、湿化瓶等,按要求配制消毒剂及浓度监测,严格掌握浸泡时间确保消毒效果,责任到人,晾干放入专用篓内用无菌巾盖好备用,防二次污染;全院统一卫生洁具,洁具分区标志全院统一,严格分区使用,落实一桌一布清洁卫生原则。使用5“S”管理理念管理科室物品,做到分类定点贮存。
3.5.4 加强医院感控科建设。积极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加大院内职工培训力度。
3.6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2003年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这两个法规,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虽有法可依。但基层医院由于没有医疗垃圾处理厂,只能各科室自行分类收集后、后勤部自行贮存焚烧。这不仅严重污染院内环境,更易造成医疗废物泄露。向有关部门申请在处理医疗垃圾上能执行一体化服务,真正落实无害化的处理医疗垃圾。
3.7 质量考核
基层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工作应得到高度重视,它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不断完善消毒灭菌隔离考核标准,杜绝人情考核,使考核制度化、常规化。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不断完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基层医院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还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如同消毒技术方法不断更新一样需要不断完善。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迫切需要得到领导重视,医务人员真正从思想上认识,行动上落实,才能得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董玉梅,靳桂明,张瞿璐等.病房空气微生物监测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34-1135
[2]胡美春.医务人员卫生洗手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05-1406
[3]王秀娟.规范护理操作控制医院感染的做法。实用医药杂志,2007,(03)
#p#分页标题#e#[4]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5]祁 锦. 加强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21) : 2910
[6]张皖瑜,尹湘毅,丁艳等. 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监控作用[ J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8 (6) : 539 - 541
[7]李淑雯,肖展展. 从预防医院感染谈护理管理的重要性[ J ]. 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12) : 1764
[8] 张兴华,姜保芹,戴青梅. 基层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4) : 265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