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杭州关税务司署建筑考证

时间:2013-11-29 分类:审计

[摘 要]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建筑近代史舞台上,杭州作为一座边缘城市,其建筑功绩与上海、天津、汉口等因政治原因而异常活跃的城市自是无法比拟。然而只要身处在历史长河中,杭州当时的建筑形式也必然因受到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影响而留下痕迹。更何况因为马关条约的关系,杭州一度也成为了开放口岸,留下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一系列近代建筑。本文以原杭州关税务司署建筑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探寻杭州近代建筑(1840至1940)的自身特色。

[关键词] 杭州关税务司署;折衷主义;中国近代建筑

1 背景资料

1.1 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与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事件的发生息息相关的,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发展变化的结果。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话》一书中将建筑近代史按历史事件分为两个阶段: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1]。而杭州关税务司署的设立正是由1895年4月17日签署的《马关条约》所引起的,它属于初始期(1840-1900)因早期通商渠道对于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杭州海关设立。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在沿江口岸开辟商埠,设置海关,专司对外洋船舶和货物实施查验并征收关税。这些海关被称为\"洋关\"或\"新关\"。杭州关税务司署名为中国的海关实乃洋人所霸占的\"洋关\",建筑风格也就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这个建筑属于近代建筑史第一个阶段的产物。后经历抗战时间,该房子被日军占领成为指挥部,所幸保留至今未毁于战火。解放后挪作他用,后因杭州运河申遗才得以重还其原貌。

2 现场调查

2.1 现有建筑

杭州海关旧址,现仅存三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其貌基本如初,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之三幢楼,分别为A楼:原税务司楼;B楼:原杭州海关办事处;C楼:原帮办人员住宅,均为仿英\"券廊式\"风格建筑,合计占地面积约1602平方米。现为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总务处和党支部办公所在地。

2.2建筑风格——折衷式

关于\"折衷式\"的定义杨秉德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及——有意识地将各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的建筑称为折衷主义建筑。杭州洋关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类型,建筑主体由红色清水砖砌筑,带有明显的西式建筑风格,但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形式。从立面看,还是以西方建筑为主导,具有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的特点。\"外廊式建筑\"是一种由殖民者从印度等东南亚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建筑形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筑带有进深感很强烈的一面、两面或者三面廊,住户将日常的生活起居有一部分放在外廊上进行。[2]由于这种建筑形式很好地象征了殖民者的身份,再加上它的兴建不需要专业建筑师,从而很快得以在世界各殖民地流行。[3]

1、西式风格

三幢建筑整体建筑风格上互相统一,简洁明快,又各有特色。均带有外廊,其廊柱结构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师用红色的清水砖代替石头模拟拱券以及支撑的柱子,并且通过砖块精确的描绘出柱头的收缩以及柱面的装饰,每个廊券跨度舒展,丰富了立面,

原税务司楼,立面分为三层,三面围廊,建筑平面呈矩形,面宽22m,进深16.5m,长宽比为4:3。主入口开在东侧山墙面,与中国传统建筑的主入口设于主立面上的处理手法有所不同。底下两层立面风格为西式,第三层为中式歇山顶下的全玻璃设计。两层的窗户为白色石质外凸形长方形窗框,材质上与砖红色墙面,形态上与圆形的拱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了该建筑应有的庄重。大门入口处更是用砖勾勒出了柱子的形态,十分精美。两层楼的檐口处也通过不同的砖头砌法构成了不同的花纹肌理。

原海关办事处,平面呈矩形,面宽23.1m,进深11.6m,长宽比为2:1。立面分为两层,三面围廊,每层都有壁柱与水平向线脚,红色的砖质拱券、红色的砖质窗框与灰色清水砖铺砌的墙体对比强烈,两层窗用红砖模拟半圆券,顶上以一个大檐口把整座建筑统一起来。为了丰富其内部空间,室内墙体局部采用六边形造型,这在其他同时代的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从侧面看,墙体凹凸有致,别有一番趣味性。

原帮办人员住宅为三幢房子中体量最小的,平面呈矩形,面宽15.4m,进深19.25m,长宽比为4:5。立面分为两层,两面围廊,墙面为灰色清水砖砌,每层腰线、檐口及底部均有红色清水砖进行分割,侧面的窗为白色石质,体量虽小但比例合宜。入口层平面均抬高0.5米,设计成地下室夹层,外墙面留有通气孔,起到防潮的作用。

三幢建筑立面都已连续券为构图主要元素,以券廊作为主要造型手法,柱式大多采用简单的线脚,层与层之间设简单的腰檐线,整体上简洁明快。平面尺寸均有严格的几何关系和比例。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没有的。

2、中式风格

这三幢建筑虽立面均是欧式,从鸟瞰图来看却均为中式,其中最为有趣的是原税务司楼。这幢建筑体量庞大,难以用传统屋顶进行覆盖,于是做了两层屋顶,最上面一层屋顶向内缩进数米,形成重檐歇山的形制,还利用了大屋顶内原不使用的空间。屋角的起戗也不是常见的南方建筑做法,却颇有岭南建筑的风貌。戗脚和屋脊上瓦拼均为灰色,其上的花纹也是自行创造,不见传统的仙人走兽,虽有偷工减料的嫌疑,却也是明显的改良中式。不过这个建筑虽然中西合璧却不觉得尴尬,相反,从正立面看来,双重歇山顶反而丰富了立面的构图。原海关办事处和原帮办人员住宅均为歇山顶,而原海关办事处屋檐下的承托采用叠涩。#p#分页标题#e#

3、建筑材料

结构为砖木结构,外墙由红色清水砖与灰色清水砖相砌而成,不同颜色砖营造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其中:税务司楼墙面由红色清水砖砌成,拱券及砖柱用红色清水砖砌筑,而在窗框等细节部分则改由白色涂料粉刷。原帮办人员住宅墙面由灰色砖砌筑,而拱券以及柱子均由红色砖砌筑。原税务司楼屋顶为红瓦,原海关办事处与原帮办人员住宅为黑瓦。外廊处由花岗岩铺面。材料朴素但细节处透露出美感。

3 历史意义

平心而论,杭州关税务司署建筑不能算是一个在近代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与上海外滩边那些万国博览会的建筑相比它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有用华丽的建筑材料,但是它记录了一段历史,显示了杭州这座运河边的城市曾经经历过被开放被占领的过程,他也有其朴素的美。虽然三幢建筑都仅仅有红、白、灰三种颜色组成,但是它富有变化,无论是从檐口还是房间形态的设计甚至是夹层排气口的那些铜网上可以看出设计师的匠心。无论设计成这样的目的究竟是工匠不会西式的屋顶还是英文人故意想向国人示好,这都是一种中西文化在建筑上的碰撞,优美的体型以及适合的比例也都彰显了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观念,质朴的材料选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4、结语

要不是有个偶尔的机会,我根本不知道在家附近有这么一颗历史的遗珠,也不能体会这段属于杭州城北辉煌的历史。当我一次又一次走近这几座拥有不凡过去的建筑,却被她优美的尺度以及比例所吸引,真想问问那个未名的建筑师为什么设计出三边形的房间。作为海关的建筑大可选择那些大理石之类的价格高昂的材料,但是最后却仅仅是清水砖块,让我们这些一有机会就想把所有值钱东西都往房屋立面上招呼的设计师汗颜。抚摸着这些略带太阳余温的砖块,感觉这些房子给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参考文献]

[1]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 杨思声、肖大威、戚路辉.\"外廊样式\"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J ] . 华中建筑,2010(11):25-29

[3]王 珊 杨思声.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 J ] . 南方建筑,2011(02):54 - 56

[4]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获取指导 论文模板

最新文章

关闭

悠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