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审计
摘 要:绿色建筑开发的主旨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多目标的集成的系统。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因其节能、生态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应用带来的增量成本会引起开发成本的波动。因此,在中国尚未成熟的绿色建筑开发市场的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推广遇到了很多挑战。本文首先利用增量成本理论分析引起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类别及具体组成因素。其次,选取了绿色建筑典型工程实例,并邀请绿色建筑成本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各个增量成本因素指标进行评价,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进行综合计算评价,得到各个因素指标的相应控制的优劣情况,并计算出该绿色建筑项目的总体增量成本管理控制情况,为绿色建筑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论文范文,核心期刊发表,模糊层次分析法,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成本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正在蓬勃发展,同时对生态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建设部对建筑的耗能相关统计,现在建筑开发耗能已经占到社会终端能耗的27.6%[1],参照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开发耗能将会到达终端能耗的33%[1],.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形成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但是绿色建筑的开发工作受制于初期投资的增加,尤其对于开发商来说属于增量成本的范围[2],投资者和消费者还没有将绿色建筑的开发效益与自身的发展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推进绿色建筑的开发进程。绿色建筑开发的关键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与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科学的开发管理措施来协调质量与建造成本增量之间的矛盾,并对增量成本的总量进行控制[3]。本文针对此问题,从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出发,结合中国典型绿色建筑工程案例,分析了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因素,并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为绿色建筑开发过程中的造价成本管理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1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的构建和研究方法
1.1增量成本理论与增量成本计算原则
1.1.1增量成本理论
国外定义的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包括软成本、绿色建筑技术成本和认证成本[4]。软成本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成本和绿色咨询费用、调试费用、申报材料整理费用、模拟分析费用。而我国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包括绿色建筑咨询成本、认证成本和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其中绿色建筑咨询成本包括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费用、模拟费用、申报材料整理费用等。认证成本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规定收取,目前项目注册费用为1000元,设计标识为5万元,运营标识为15万元[5]。
1.1.2增量成本计算原则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成本—基准方案成本±交互成本[5]。针对绿色建筑的特殊性,本文研究认为分析增量成本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确定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的起算点是增量成本计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增量成本的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建设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一般是指绿色建筑相对于达到国家或者所在地强制性节能标准基础的同类型建筑增加的成本[4],即当前国家或者地方的节能、环境评价标准要求的设计方案,当前、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定价方案产品为基准成本。其中,节能增量成本占的比例最大[6],因而要加以重视,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开始执行50%的节能标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已经率先执行了65%的强制性节能标准。因此,结合不同地区需合理确定增量成本起算点。
(2)增量成本要基于合理的技术方案
绿色建筑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虽然对增量成本的计算影响不大,但却威胁到增量成本的真实性,为保证研究的效度,本文研究的建筑项目为被国家评为二星级的绿色建筑,其项目的技术方案是征求各领域专家意见实施的,技术方案比较合理,按其计算分析增量成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1.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的确定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中评估标准,我们可以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其他绿色建筑开发措施7大类去分析评价绿色建筑,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定指标的子系统,经过整理得到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表。
1.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评价因素要求
为了从总体上反映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状况,评价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指标的可查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中的任何指标都应相对稳定,易变、无法把握的指标都不能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如新材料价格、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等[15]。二是指标的可比性:所选的指标应能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内进行比较,如舒适度、光环境等。三是指标的定量性:对于定性的指标要利用专家意见进行数据的定量。
1.4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基本思想
模糊层次分析法(f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决策法的综合[16]。层次分析法通过将问题层次化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确定指标权重,然后进行综合计算,对所分析做出评价或决策[17]。从上述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和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看,绝大多数是相关的;如节能与能源利用与运营管理、环境负荷和绿化等等[18]。因指标彼此关系的复杂性,随之产生了模糊性,因此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分析法则可实现全面的评价。#p#分页标题#e#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表示为有序的梯阶层次结构,通过人们的判断对决策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19]。模糊层次分析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对AHP模型中定性评价指标的模糊处理,使定性问题定量化,以便进行统一规范的数量化处理,可以利用该方法对复杂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进行全面的定量化计算评价。
2基于FAHP评价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管理实证研究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建立指标体系,明确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和各级指标的权重;而对各层次的指标之间的关系则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确定[20]
2.1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地下3层,地上13层,其中1~2层为公共活动空间,布置入口大堂和配套商业;2~3层为办公用房;4~12层为标准办公层,13层为高级商务办公层。地上建筑面积为19991.45 m2,地下建筑面积(含地下车库)为13630 m2。本项目通过采用多项绿色生态技术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同时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并节省建筑的运营费用。该项目的设计目标是绿色建筑二星级,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结果[5]见表2。
2.2建立评价指标体集
建立评价指标集是指将评价指标集按性质相近分成不同层次。本文建立第一级指标分别为 ,表示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7个影响因素;
2.3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集
本文所确定的各级指标均需确定其对上级指标的影响程度,即权重。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的两两对比法。对各层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建立判断矩阵 ,其中 表示第i个指标与第j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比较某一层中指标对上一层某一个指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由专家对同一层中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结果构成判断矩阵。为将相对重要性数量化,采用l~9标度。对于同一层次n个评价指标。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见表3)。
对判断矩阵A按行求和并归一化处理,可得权重矩阵。运用判断矩阵A和权重矩阵W可以求出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性一致性比值C.R.,进行一致性检验,C.R.<0.1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2.4立评价结论集
设评价集,对第二级指标给一个相应的值。本文将评价集分为四级,用V={优,良,一般,差}的评价集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管理现状进行评价,对应的取值分别为(9,7,5,3)。
2.5建立评价指标评判矩阵
评价矩阵又叫隶属度向量矩阵,是对评价项目集内对项目评定的一种模糊映射。根据评判集V,先对第二层指标集确定评价矩阵为 。其中 表示对中指标评价第j个评语的隶属度。
2.6建立评判模型
评判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先从第二层开始,用权向量 与 ;作模糊计算,得到相对于第一层指标Ui;的隶属向量
同理,对第一层指标计算得到目标层U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
计算综合分值。
2.7模糊综合评判
(1)由专家对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两两对比,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其权重向量,结果见表4—11。
(2)由专家分别针对指标层打分评价,得到评价矩阵见表9。
综合得分介于(5,7)之间,由评语集可以得出,该项目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管理控制水平介于良好和一般水平之间,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同时可以得到各个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标层的权重值和管理控制评价表(见表1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成本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管理措施。
3结论和建议
针对绿色建筑开发中的增量成本问题,利用增量成本理论,分析了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实际绿色建筑项目,评价分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管理控制水平。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定量的分析出各个增量成本因素的优劣情况,使相关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也得到了整体项目的绿色增量成本的控制情况,给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成本控制决策依据。
本文将综合分层次评价方法应用到分析评价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中,其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项目的绿色增量成本单项因素控制情况以及整体的管理情况。其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控制有一定意义,进而能够推进绿色建筑开发的进程,下一步可以研究每个增量成本影响因素的影响幅度、每个指标的效益分析,也可以从价值工程角度去分析评价,同时可以研究每个影响因素对改善绿色建筑效果的敏感度等待。为加快绿色建筑的开发提供更多的管理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大明,郝有志,戴臻,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增量投资需求与融资机制研究[C].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6—258.
[2] 孙大明,苑麒,李菊,程凯 ,国内绿色建筑的造价成本调查和分析[C].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56—258.#p#分页标题#e#
[3] 李云舟,何少剑,朱惠英,陶尚儒,绿色建筑住宅小区的建造成本增量控制分析[J].建筑科学,2009 25(4) :76—81.
[4] Ma Hui,Wang Jianting,Study on the economic externality of green building [J].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0 23(412) :2475—2478.
[5] 孙大明,邵文晞,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建筑科学,2010 26(6) :91—94,100.
[6] Zhang Xiaodan,Xiao Yuejun,Research on the LCC Model of Energy-Saving Residential Building[J].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 31(12) :144 —148.
[7]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Alonso M. Martinez J -M Santonja V ,Lopez P, Duato J,Power Saving in Regular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Built with High-Degree Switches[J].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l,2005 18(14) :1535-1545.
[9] Yi Sun,Yu Wen li, Power Saving in Regular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Built with High-Degree Switches[J].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2010 6:26—28.
[10] Jafer E O\'Flynn B O\'Mathuna C,Spinar R,A Study of the RF Characteristics for Wireless Sensor Deployment in Building Environment[J].Sensor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2009 21(8) :206—211.
[11] Sodja Anton,Zupancic Borut Duato,Some aspects of thermal and radiation flows modelling in buildings using Modelica [J].Compute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2008 15(4):637—642.
[12]Chan K.K.P,Lau R.W.H,Distributed sound rendering for interactive virtual environments[J].Multimedia and Expo,2005 22(2) :1823 - 1826.
[13] Wirth T Thiele L,Haustein T.,Braz O., Stefanik, J,LTE Amplify and Forward Relaying for Indoor Coverage Extension[J].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Fall,2010 4 :1—5.
[14] Lucuik M.,Seguin P.,Reid A.,Material and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Building Insulation: How Much is Enough?[J].EIC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y,2007 15(1) :1-13.
[15] James F Peters,Intelligent System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Patterns [J].2003 2 :808—811.
[16] 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 14(2) :80—88.
[17] 周曼,沈涛,周荣坤,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标准适用性分析中的应[J].电子学报,2010 38(3) :654—657.
[18] Sharaf Adel M,El-Gammal Adel A,A Smart Dynamic Electric Energy Conservation VSC-Self Regulating Controller for Micro Hydro-Fuel Cell Green Scheme [J].Mathematical/Analytical Model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2010 21(6) :424—430.
[19] Yang Shih-ming, Fuzzy finish time modeling for project.scheduling[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浙江大学学报A辑(应用物理与工程)(英文版) 2010 11(12) :946—952.
[20] 陈娟,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跨国工程项目风险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8 (5) :94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