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经济学
摘要:市政公用行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市场化改革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关键词: 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垄断经营;市场竞争机制;管理体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公用事业(pubic utilities)是指邮政、电信、供电、供水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或由公从使用的业务或行业。突破传统的投入体制,实现多元化融资。彻底打破政府单一投入主体格局。逐步放开城市公用事业投资融资领域,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允许适度,把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财政补偿与市场补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体,其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格局,使公用事业成为投资最活跃、最富吸引力的领域。
二、市场化改革将进入开放与监管并重的新阶段
目前各地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公用事业多是自然垄断行业或准公共物品,市场化不是简单地放开市场或将资产出售,而是要在进入程序上,在产品和服务的定价上以及进入后的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过去在政府投资经营的体制下,政府既是投资和经营者,也是管理者,监管问题并不突出。而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后,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监管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各地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回报过高、价格上涨过快、合同失败、消费者利益受损等问题已引起了我们对监管问题的高度重视。今后,要在继续放开市场的同时加强监管工作,\"开放与监管\"并重,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三、民营企业将在发展商机上领先一筹打破垄断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的效率
在外资投资继续保持发展的同时,目前民营企业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经营领域已经十分活跃。公用事业一般具有收入稳定、现金流充沛等特点,是可持续发展、收益稳定的产业。随着价格改革的逐步到位,公用事业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对资本市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性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公用事业在地域上的分割和垄断;另一方面,政策壁垒的瓦解以及市场需求容量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公用事业企业自身的迅速成长。
(一)公用事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市政公用企业运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将市政公用事业的生产和服务环节进行分解,将非自然垄断环节推向市场。可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生产和服务各环节的特征,将其上下游关系进行垂直分解,或按市场范围、类别进行水平分解,对于非自然垄断业务实行市场化,鼓励多家企业进行竞争性经营构造市场竞争的组织构架。例如燃气、供水、供热的生产、管道和地方分配系统可以由不同的实体拥有和经营。轨道交通中的轨道线路管理与运营业务也可以被分解,由来自不同的营运企业公平的参与获得特定地区或特定线路营运权利的竞争,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效地增加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应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
(三)打破垄断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的效率。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经营。采取公开向社会招标的形式选择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企业的经营单位,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逐步建立和实施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
(四)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重新确立政府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职能和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对城市市政、公用、绿化、环卫等生产性、经营性和作业性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将其承担的市场管理和监督等行政职能全部划归政府管理部门。
四、对市政公用事业各行业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公用事业改革要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与公共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上看,市政公用设施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今后深化改革中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要以法律制度作为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准则,要体现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的原则,以立法为先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也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可预见性,消除了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增加,降低政策风险。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将会降低项目的开发和经营成本,并最终以较低的服务价格为公众带来利益。#p#分页标题#e#
(二)要以政企分离作为改革的关键,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政企合一的状况。其中的难点是考虑和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后的现有在岗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安置的问题。人员安置是企事业单位改制面临的一个比较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完全确立的时候,应尽量处理好人员问题,降低改革成本,减少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的阻力。
(三)要以竞争作为改革的主题,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并把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作为政府调控的目标导向。通过引入监管条件下的市场竞争,达成降低成本和提高市政服务质量的目标。要积极探索收费和价格制度改革(特别是污水、垃圾处理收费)以及市政公用事业成本监管机制,为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形成部门协调、权责明确、分工负责的经济监管机制。此外政府要重视市场准入和退出、服务质量、安全及普遍服务等监管机制的建设。
(四)要将推行股份制作为城市市政公用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股份制改革中要正确认识政府的退出。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发展要求实现投资多元化,但其收益结构特征决定了政府不可能从公用市场化的投资主体中退出,政府是水业公益性、引导性、补贴性投资的主体,不能将其责任转嫁给公众,也不能单纯为了招商引资而以牺牲国家利益,牺牲者的公共利益为代价。发展规划引导机制。科学前瞻的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规划是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指针。
总之, 激励与约束对称的政府管制机制。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操作层面的机制,努力营造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城市公用事业持续、协调发展的环境。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分步战略,并将市场化改革作为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举措。同时,制定配套的行业发展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依法将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推向纵深,引导城市公用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M].王翼龙泽.商务印书馆,2001.
[2]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才.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吗?[J].财贸经济,2003,(8).
[3]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计划政策研究中心.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总理调研报告[N].《中国环境报,2003-01-29, 200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