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9 分类:经济学
摘要:通货膨胀不仅在宏观层面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同样也与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广泛的出现在各类媒体报道中,日渐成为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家和百姓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应对通货膨胀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
肉价涨了、油价涨了、粮价涨了、糖价涨了……涨价首先从百姓的餐桌上开始,接着是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涨声一片。2011年3月份,日化用品的行业巨头集体涨价时,部分地区市场还出现了市民抢购的形势。通货膨胀也因此成为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之一。
一、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及原因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主要的参考指标是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城市上涨5.9%,农村上涨6.6%;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与上月持平。
当前有关中国此次物价上涨的原因,一种主流的观点是货币发行过多。主要原因也是为了减少金融损失,遏制金融危机蔓延,就必须动用非常规的财政资金筹集手段。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12月底,两年间中国经济体内部的M0净增了1.04万亿元,基础货币增加了5.6万亿元,广义货币M2增加了25.06万亿元。M2净增量已是这两年GDP增量的2.59倍,占2009年中国GDP的74.7%。财政刺激下,银行贷款急剧膨胀直接造成中国近两年的M1和M2巨量增长,而后者直接导致物价持续上升。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表现为需求基本稳定、不可再生、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商品的价格上涨,就居民消费价格来说,主要是食品、居住等价格,就工业生产者价格来说,主要是能源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特征,相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我国过去的通货膨胀而言是比较温和的,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并无大害,反而会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几点看法
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既能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又能够避免因通货紧缩带来的大萧条,是宏观调控要实现的目标。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因此,就探索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宏观调控之策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在收入分配方面,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劳动者的收入要和劳动率、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就要求最低的工资水平要有比较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不仅仅是工资水平的绝对量的提高,要把这些高收入群体工资水平和低收入群体的差距缩小。特别要关注中等收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群体的消费倾向是比较强的,也就是说扩大内需最重要的依靠力量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
第二,控制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要采取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综合措施,控制资产投资出现持续的过快增长,经济增长过热的情况,以免对资源供给和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上涨造成很大压力。目前应重点控制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高能耗项目、高污染项目和形象工程项目,切实避免投资规模过大及增长速度过快,使投资规模及增长速度与资源供给能力相协调。同时,要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急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资金短缺的地方,充分利用当前社会资金宽裕的大好时机,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结构调整。
第三,采取灵活的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一是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二是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第四,加强货币政策协调,消除流动性过剩压力。对于当前的通货膨胀,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以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要创造更有效的国内外汇需求机制,直接对冲流入的外汇资金。启动减税的财政\"扩张\"效应,避免因抑制通货膨胀,导致市场总量需求不足、缺口重新扩大和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p#分页标题#e#
第五,大力发展、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网,有效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这些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我们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波波地大兴土木,构建覆盖全国的道路交通网,高铁、机场的硬件措施突飞猛进。传统意义的凯恩斯刺激方法,终究会达到饱和点,因此,在调结构、促内需的新任务下,教育、医疗、科研等方向的软性投资的意义更为重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是无形的,但其作用将非常长远,具有更大的积极的公共外在性和更小的物理局限性,所产生的效益,将更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三、百姓生活与通货膨胀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进行反革命内战和对全国人民的掠夺,肆意印发纸币,结果造成长期恶性通货膨胀。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1937-1949)的十二年间,纸币发行量累计增加了1,400多亿倍,致使同期物价上涨了85,000多亿倍,达到古今中外罕见的程度。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以100元购买力为例,在1937年可买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39年为1头猪,1941年为1袋面粉,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1条鱼,1946年为2个鸡蛋,1947年为1个煤球,1948年8月国民党货币改革时为3粒大米。至此,全国广大劳动人民陷于极端痛苦和贫困的境地,而以将、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却从这种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中,搜刮了难以数计的巨额财富。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仅在宏观层面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同样也与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每次通货膨胀都是最先反映在食品价格的上涨,这轮也不例外,对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当然有很大的影响。股市、楼市、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食品价格节节攀升,水价、电价、燃气价格都在酝酿调整,通货膨胀这个词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通货膨胀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不考虑的一个问题。那么,在物价上涨时百姓有什么对策可规避吗?
百姓对通货膨胀的反应是被动的,为了在通货膨胀中减少损失,只能看好自己的钱袋,学习科学的理财,合理的安排收支。比如关于物价上涨,可以在购买商品时选择价格涨得多的食品少买,物价上涨幅度不那么大的食品多买,也就是寻找替代品来购买。猪肉涨多就买鸡肉、牛肉等这些价格涨幅相对低一点的商品替代。购买房屋则最好是不贷款或尽量少贷款。出于利率风险的考量,从银行抵押贷款的购房者,应尽可能地提前还贷。这样可从中减缓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