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空间营造

时间:2013-11-29 分类:城市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从重联城市与创造消费两个方面,对城市中心区步行空间的营造策略及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理解。试图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分析,探讨设计技术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步行空间,重联城市,创造消费

  

  1步行空间

  现代步行空间在城市中心区的出现,其主要目的为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而采取的一种空间修补策略,随资本高强度的开发,步行空间的建设转向如何占有、利用空间和营销空间以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为资本积累提供出路。因此步行空间的设计策略转向集中化,立体化以及利益化的开发模式,以发挥空间的修补作用。

  

  2重联城市

  重联城市主要是指步行空间通过自身的要素设计,将城市中心区不同的区域连接起来,同时填补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缺失,完善其系统的整体性,缝合城市分裂。针对城市的分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其具体策略与内容。

  ①立体化的城市交通:其主要目的为提供立体化的步行与车行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立体化方式,提供较便捷的通达性,实现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步行系统的营造中,主要通过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等形式将各个功能分区的建筑通过各个层次的空间路径连接起来,实现城市中心区的\"无障碍\"行走与街区的连贯性。

  在地面车行交通方面,主要是解决人流与车流的关系。可以通过在中心区的外围布置停车位,利用垂直交通,实现从城市外部空间到建筑内部空间的连接。在中心区内部,则通过设置完全的步行道或者局部人车混行的交通方式,通过对车流在时间以及行驶速度上的控制,保证内部交通的顺畅性。

  ②混合功能使用

  功能的混合使用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功能的混合,回应由于产业调整而产生分区过于独立的城市分裂问题。一方面通过步行空间的连接将不同区域的功能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创造联系。另一方面以步行空间为载体,对城市功能结构进行补充,通过多功能的建筑群体开发,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结构。例如北京的西单、德国的波茨坦广场区域城市设计等。

  ③自然环境营造

  主要目的为解决城市中心区由于开发强度过大而产生的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现状,实现中心区自然生态的环境重塑。通过城市公园,滨水区建设以及景观小品等内容实现。城市中心区景观公园是城市中心区自然营造措施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作为一个绿色的城市环境,一方面填补了城市空间的生态环境缺失,另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例如香港中环中心区的景观设计等。

  除了城市公园与滨水区开发以外,还可以通过景观,小品等设施实现自然环境的营造,创造立体化的绿色景观。其主要包括植物选择与搭配,与植物相结合的景观小品设计,水景设计以及立体绿化设计等。

  ④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公共空间的营造主要为在资本的选择性开发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缺乏,社会分异现象严重而采取的缝合社会关系与结构的措施与手段。主要通过城市街道,广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为市民提供交往的场所,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空间活动,丰富城市公共活动的内容。以城市广场,街道等开放空间为依托,重塑公共空间的品质。1)城市广场:城市广场设计首先应该尺度适宜;其次广场的设计应该注重其多功能性的发挥;再者,在空间的环境方面,配合城市的景观设计,例如大型的主题雕塑,喷泉水景,等手法,创造具有活力的场所。2)街道设计:街道设计主要为如何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感受。主要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界面界定,街道的尺度规划以及城市街道家具的恰当使用等来控制街道空间的场所感受。纵向的界定主要为对围合街道的建筑界面的控制,例如高宽比的大小。而横向界定则主要是指步行街的规模,视觉视线控制等。同时基础设施的设计,包括座椅,路灯,铺地,电话亭等的形态,颜色,分布距离等,也可以方便社会生活内容的展开,营造出特定的城市空间氛围。

  ⑤文化氛围与历史记忆

  营造历史文化氛围的主要目的为对抗全球化对城市的同化作用,突出城市特色,缝合现代与历史的延续。在营造文化氛围以及传承历史记忆方面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历史建筑保护与功能置换2)历史文化活动展示3)当地建筑材料、色彩及符号的运用。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功能置换方面主要内容为保护传统的历史街区建筑与空间尺度,采取保护加维护的手段进行再开发,通过步行化,实现对于历史街区空间场所真实感的再塑造。主要采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控制历史街区的原始风貌,对于无法修缮的建筑进行拆除,并且在拆除的历史建筑基础上新建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的现代建筑,通过传统的地域符号,以及景观小品如雕塑等手段展示地区特有的文化历史,传统技艺以及生活内容等。对于非传统历史街区的城市中心区,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展示以及主题公园等方式,以雕塑、主题景观以及公共空间等形式提炼当地历史事件或者展示当地历史人文以传达城市文化内涵。再者利用地方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色彩以及特殊的装饰等手段,例如铺地,建筑色彩,建筑符号,装饰图案等表达地域性。#p#分页标题#e#

  

  3创造消费的实现

  步行空间在重联城市的同时也在创造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为商业活动提供场所,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将日常生活同化为城市消费内容以及消费空间本身等方式,实现步行空间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首先在商业活动方面,主要通过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保证了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城市中心区的产业调整,导致步行空间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形态,比如零售商业,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综合了休闲娱乐以及其他服务的商业综合体等。消费的渠道从购物转向休闲,娱乐,商务,社交等一系列全新服务型的消费内容。这种多样化的消费内容,改变了单一步行空间以传统商业零售业为主体的产业内容,使得消费的方式与渠道多样化。

  其次在提升空间土地价值方面,通过对中心区某些地段步行化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与改造,从而使得中心区周边城市地块的价值随之上涨,进而形成新的城市消费经济中心,即体现了步行空间潜在的消费价值。例如上海的新天地项目。上海新天地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是一个商业性的空间,在这里,空间成为被消费的对象,由此而带来空间及区域经济价值的总体提升。

  再者,步行空间的开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消费的集中场所,同时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为饭后茶余的市民消遣提供一个去处。购物是人们外出时通常会做的事,购物也是人们满足自己社交需求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首先由于步行空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空间的人气聚集度,从而为商品流通提供了稳定的客源。其次由于人们滞留时间延长了,因此其购买行为的发生几率将增加,为创造消费提供了机会。

  最后在空间消费方面,现代消费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对物质商品及其符号意义的消费,承载消费活动的空间也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消费空间的方式表现为对空间氛围,环境的体验式消费。例如在星巴克喝咖啡,其意义不只是因为咖啡本身的符号意义代表着时尚与现代,而在于星巴克这个特殊的空间所带给消费者的一种精神愉悦,它代表着一种享受与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消费模式,进而刺激了资本家加紧对于空间的符号意义的营造。通过文化意义的注入,广告意象的表达以及符号的时空压缩拼贴,来迎合体验式的消费方式。

  在文化意义方面,主要通过对步行空间的商业文化进行包装,形成空间特有的主题式商业氛围,诸如欢乐,刺激,消遣,狂欢等。从而构成消费样式,带有区别于其他空间的文化内涵。文化和商品紧密联系,结成同盟,出现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一方面,文化可以拿来消费,变成了一种商品。另一方面,文化融入了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给商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让人们在文化的氛围里快乐消费。比如美国圣地亚哥的霍顿广场(HortonPlaza),环球影城步道等。

  广告传媒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商品意义符号的提炼,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利用消费者熟悉的语言,形象和生活场景,将商品高度概括化,形成易于记忆的符号,同时冠以企业的文化内涵,将符号与文化的意义结合起来,引导大众的消费,同时由于其高度概括的商品符号与文化形象简化了记忆的过程,更便于记忆。这种生产和销售符号的过程,加速了消费文化的传播,从而刺激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即时体验,包括对物质商品的购买欲望,也消费空间本身的文化及情调氛围,从而实现创造消费的目的。

  

  4结语

  城市中心区步行空间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实现了城市更好的发展。一方面在空间本身方面提升空间的品质与形式,另一方面以集中化、立体化的方式,解决城市的部分分裂问题,实现空间的修补,为资本创造更有利的积累环境,同时,在资本的驱使下,空间的消费与价值的挖掘成为空间生产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空间设计本身的技术支持,逐渐被资本的强势所引导,走向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这些,也突破了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美学,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使得技术以及建筑设计师本身能够从更广阔的社会角度来重新审视设计技术,使得设计能够对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获取专业指导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关闭

悠悠期刊网